
【新聞稿】台灣成為全球最大俄羅斯輕油進口國,為普丁戰爭金庫輸送 17 億美元稅收
台灣成為全球最大俄羅斯輕油進口國,為普丁戰爭金庫輸送 17 億美元稅收
台灣對俄羅斯化石燃料的依賴,威脅半導體產業與全球盟友關係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今日(10/1) 偕同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俄國環保組織 Ecodefense 與德國 Urgewald 共同發表《危險依賴:台灣成為全球最大俄羅斯輕油買家,煤礦進口持續》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2025 年上半年,台灣成為全球最大俄羅斯石油腦進口國,進口值達 13 億美元。與 2022 年相比,台灣的月均進口量在 2025 年上半年暴增近六倍,為克里姆林宮創造 17 億美元的礦產開採稅收入,足以購買 17 萬架 Gerbera 無人機,每架都能對烏克蘭造成毀滅性打擊。數據顯示,自2022年2月俄羅斯全面入侵以來,雖然台灣對烏克蘭提供的雙邊援助總額僅 5,000 萬美元,但對俄羅斯化石燃料的進口卻超過 220 倍,金額達 112 億美元。
輕油是俄羅斯主要的出口收入來源之一,占其精煉油品出口的 26%,也是自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的第二大收入來源。自戰爭爆發至 2025 年 6 月底,台灣共進口 680 萬噸、價值 49 億美元的俄羅斯輕油,占俄羅斯總出口的 20%,排名全球第三大買家。持續依賴俄羅斯化石燃料,正讓台灣面臨更大的經濟與能源安全風險。輕油是半導體與電子零組件製造所需石化產品的關鍵原料,過度依賴俄羅斯輕油,將使台積電、Nvidia、AMD、Intel 等大廠的供應安全面臨威脅,使台灣暴露於地緣政治動盪、次級制裁,甚至俄羅斯與其盟友的戰略操弄。台灣同時也可能因進口規模上升而面臨美國更高的次級關稅,超過目前出口至美國時的 20% 關稅水準。
自俄羅斯全面入侵以來,遭美國制裁的 Novatek 供應了台灣 72%(價值 35.9 億美元) 的俄羅斯輕油。持續購買恐將損害台灣作為可靠夥伴的形象,並削弱與美國、歐盟及其他戰略盟友的外交關係、或面臨相關制裁。
與此同時,台灣民營企業 台塑石化公司(FPCC) 位於麥寮的煉油廠,俄羅斯輕油依賴度自全面入侵前的 9% 飆升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90%,承擔了台灣 96% 的俄羅斯輕油進口總量。此外,麥寮煉油廠輸往歐盟、美國與英國的石化產品,總額約 3.34 億美元,極可能含有俄羅斯化石燃料。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進口的俄羅斯輕油中有 88% 由價格上限聯盟國家所擁有或投保的船隻運輸,但自 2023 年 12 月以來,價格已超過每桶 45 美元的上限,有明確違反價格上限政策的跡象。又如2025 年 9 月 16 日,一艘受歐盟與英國制裁的油輪,從同是歐盟制裁名單的 Vadinar 煉油廠,運送了價值 4,380 萬美元 的柴油至台灣。此類購買恐引發次級制裁,削弱西方措施,並拉緊與關鍵夥伴的關係。
同時,自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至 2025 年 6 月底,台灣仍是全球第五大俄煤買家,進口價值 44 億美元。雖然 2025 上半年進口量較 2024 年下降 67%,但民營企業仍維持每月 4,100 萬美元 的進口。進口來源還包含受制裁的俄羅斯公司 Suek、Elgaugol、KRU,使相關企業面臨制裁風險,進而影響供應。
最後,環境權保障基金會、CREA、Ecodefense 與 Urgewald 共同呼籲台灣政府應對台灣企業購買俄羅斯煤炭與輕油的整體情況進行徹底調查,定期公布調查結果並積極推動企業終止購買。同時,企業自身也應評估制裁風險,並制定具體的淘汰時程與替代採購策略。
與會者發言內容:
孫興瑄(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企業責任暨國際事務主任):
「台灣不能忽視日益增長的俄羅斯化石燃料依賴所帶來的風險。台塑集團對俄羅斯輕油與煤炭的依賴,不僅削弱了台灣在民主盟友間的可信度,也讓半導體與電子產業暴露於制裁與供應中斷風險。作為一個重視民主與人權的社會,台灣不應資助克里姆林宮的戰爭機器。政府與企業必須攜手制定明確的淘汰計畫,讓能源與貿易政策符合我們的價值與安全利益。」
Isaac Levi(CREA 歐洲暨俄羅斯政策與能源分析團隊負責人):
「2025 年台灣自俄羅斯進口的輕油較 2022 年暴增近六倍,即便國營中油已停止採購。對俄羅斯輕油的依賴,使台灣石化供應鏈面臨更高關稅風險,威脅半導體與電子產業根基。此外,台灣還出口可能含有俄羅斯輕油的石化產品至歐盟、英國與美國,總額 3.34 億美元。台灣的依賴削弱了能源安全,危及外交關係,每月為克里姆林宮金庫輸送 2.6 億美元,並可能面臨如同印度的次級關稅打擊。」
Vladimir Slivyak(Ecodefense 創辦人、2021年另類諾貝爾獎得主):
「唯有使俄羅斯經濟衰退、阻斷其戰爭資金來源,才能阻止普丁的全面入侵。俄羅斯目前的經濟狀況十分脆弱,已遭受重創:煤炭產業陷入自蘇聯解體以來最糟糕的局面,而天然氣產業也因西方制裁而面臨困境。因此,台灣及其他國家必須停止購買俄羅斯化石燃料,停止為烏克蘭戰爭提供資金援助。」Slivyak先生曾獲「另類諾貝爾獎」(Right Livelihood Award),因公開批評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而被迫離開俄國,現流亡於德國,親身目睹俄羅斯受化石燃料產業驅動,每日對人類生活造成的破壞。
立法委員沈伯洋:
立法委員沈伯洋指出,這份研究報告顯示台灣仍相當依賴俄羅斯化石燃料。從依賴面來說,由於俄羅斯跟中國是戰略聯盟,我們在能源及產業過度依賴俄羅斯會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從價值面來說,自從烏俄戰爭以來,全球民主陣營都在透過經濟制裁等方式,要終結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台灣在經貿上的作為,必須跟我們的民主夥伴一致,才不致傷害我們的國際聲譽。沈伯洋表示,後續將會協助國際NGO與行政部門對話。沈伯洋強調,政府部門必須要有明確的規範或指引,協助民間企業不要誤入歧途,誤踩國際俄羅斯相關禁令的地雷。
立法委員陳冠廷:
立法委員陳冠廷表示,這份報告揭示台灣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問題比想像中更嚴重、更複雜,不僅涉及價值選擇,更直接關係到台灣自身的發展風險。陳冠廷指出三大風險層面:經濟安全上,半導體產業關鍵原料輕油高度依賴單一來源,增加供應鏈脆弱性;外交關係上,當民主盟友正透過經濟制裁制止侵略時,台灣的大規模採購行為會讓國際處境更加複雜;國家安全上,俄羅斯與中國是戰略夥伴關係,大量購買俄羅斯能源等於間接支持可能威脅台灣安全的力量。
陳冠廷特別提到,美國總統川普已公開呼籲各國必須停止從俄羅斯購買所有能源,強調能源制裁立場正在強化。他指出,中油公司與台泥已證明調整採購策略、分散能源來源是可行的,顯示能源採購不只是商業決定,更是地緣政治的關鍵槓桿。
陳冠廷提出三項行動方向:政府主管機關應正視報告揭示的風險,積極協助產業界規劃更具韌性、更多元化的能源進口策略;產業界需重新評估,將採購來源多元化與國際夥伴價值對齊,作為確保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策略;立法院將持續關注此事,從政策與法規層面建立更透明、更安全的機制。在國際情勢快速變化下,能源政策已成為國際政治的核心議題,唯有透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找到兼顧產業發展、能源安全與國際責任的解決方案。
(完整報告連結如下:中文版、英文版。)
新聞連絡人:環境權保障基金會 孫興瑄 hhsun@er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