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ic selectors
Exact matches only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content
Post Type Selectors
TOP

【投書】媽祖保佑的人──在馬崗,看見海女的故事

圖片

罔市阿嬤讓大家看採集回來的紫菜。 圖片來源:林必修攝。

​作者|何家慈、蔡佳妮、戴心妤

「恁傷(太)慢來啊拉!」初見陳罔市,她從家裡側門走出,拎著遮陽帽準備戴上,早已等候多時。一身藍色上衣襯著天空的顏色。長年正面迎著東北季風的馬崗村,難得還有這樣澄澈的好天氣。

新北市貢寮區馬崗村,可說是全臺灣最東邊的漁村,居民多以捕魚、養殖漁業、採集石花菜和紫菜等維生。特別的是,這裡保留了許多百年歷史的石頭屋。根據當地耆老回憶,石頭屋多是就地取用沿岸的石頭建成,有錢人家會再雇請打石師傅構築。然而近年來面臨多數偏鄉共同存在的人口老化問題,僅剩老年人仍留在此地工作。

2018年3、4月,馬崗村幾戶居民陸續收到法院訴訟通知,劃開了原先村子平靜的日子。據了解,財團向地主收購土地,幾乎買下村落約一半的面積。但對居民來說,他們的祖先世居於此,每年繳錢給地主,住了幾十年的家,突然被一個不認識的財團說沒有權利,遭要求拆屋還地。2018下半年,幾位居民和相關團體向新北市文化局提報歷史建築和聚落建築群,試圖保留這裡的百年石頭屋與樸實的產業文化,也期望能因此讓居民免於迫遷危機。

這片海岸,是讓她不想離開的家
跟著陳罔市沿海岸線堤防直直地走向海蝕平臺,熟練而有力地用刮勺刮下岩石上的海菜,躲著浪頭的身手依然矯健,很難想像她已經77歲。陳罔市說,她冬天每日大約都花上4、5個小時,蹲在海蝕平臺上工作、刮海菜;夏天則去採集石花菜,回到家裡再花上數個小時清洗、脫水。以海菜為例,將海菜中的其他藻類挑出,再放入清水浸泡過後,再將海菜脫水。以前脫水都要靠雙腳踩,現在可以用脫水機,已經方便許多。鄰居江陳碧珠看陳罔市,笑著說:「她一天不去工作吼,就會頭痛啦、渾身都不舒服,很骨力(勤勞)的一個人啦!」

圖片

學生與罔市阿嬤合照。呂伊庭攝。
​陳罔市挖海菜60幾年,也曾離鄉背井到臺南、臺東幫當地人挖九孔,「足辛苦ㄟ阿,怎麼不辛苦。」被問起在海邊工作的辛勞,她直言不諱:「我要是再年輕一點,我就要去外頭上班(白領)。」顧慮到她已經近80高齡,子女也希望母親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女兒曾建議她搬到樹林同住。但:「你們城市人跟我們鄉下人不一樣啦,什麼電梯公寓,每個人見面都不熟識的阿,不親切啦,還是馬崗卡好啦,大家都熟識彼此!這裡才是我的家阿。」陳罔市說。她才搬去樹林兩天,就耐不住地跑回馬崗。「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海、去海邊摘海菜、撿撿螺仔……。我最思念的吼,就是阮馬崗這片海,遮的水質真的很乾淨又漂亮。」縱使現在經濟上,因兒女都已成家立業,已不再仰靠海洋,然而心靈上仍依賴著大海。馬崗的藍天映在潮間帶中,風和日暄,陳罔市稍帶點羞赧說出自己對馬崗的愛,我們稱她為「海博士」。「毋係啦!我應該係海的奴才!」一坪一萬五,就要把人趕離故鄉?
陳罔市家隔壁,便是全馬崗唯一的一間媽祖廟──吉和宮。港口信仰多半拜媽祖,保佑在海上平安、作業順利。陳罔市指著不遠處的石頭屋聚落:「我以前也跟家人一起蹛(住)在石頭屋裡,這些石頭屋也有百年歷史了。但有一次做那個很大的風颱,把阮的厝也吹垮了,才搬到遮做這個水泥屋。」她笑稱她是被媽祖保庇的人:「也是很好啦,在媽祖旁邊,被她看顧(照顧)。」2018年12月22日,新北市文化局的審議委員到馬崗現勘,瞭解馬崗聚落建築群、在地產業與文化特色;隔年2月15日,地政局派員測量聚落建築群範圍;4月29日,文化局也將召開公聽會聽取居民意見。陳罔市想起馬崗的大半土地就這樣無端地被財團買走,嘆道:「現在這邊土地都被財團買走,說要一坪一萬五叫我們搬走,那我們給他們(財團)(一坪價格)一萬五,他們賣不賣阿?這邊可是我們一輩子的家,人沒辦法蹛,祖先(牌位)也沒辦法住了啊!」陳罔市低著頭:「行(走)都毋路,是欲走去佗位(哪裏)啦?」光影將她的身形切割,看不清她的模樣。

海湧襲來又退去,陳罔市的眸子仍顯出多年來不變的堅毅。陳罔市從未想過住了數十年的屋舍,有一天可能被迫離開。然而離開居住超過半世紀的土地後,還能去哪呢?沒有人有答案。

 


(此篇作品為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聯合主辦之「2019東北角浪流連青年營」學生作品。營隊學員由高中、大學組成,分別在3天的時間體驗東北角當地聚落生活、理解在地議題後,書寫成報導作品發表。作者何家慈為交通大學學生、蔡佳妮為世新大學學生、戴心妤為台北大學學生。)

原文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經授權同意轉載

文章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