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稿】台灣進口血汗俄煤全球第五,違背氣候人權價值
【台灣進口血汗俄煤全球第五,違背氣候人權價值】記者會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台灣跨國企業監察等團體於2024年6月21日早上假台大校友會館3B舉行【台灣進口血汗俄煤全球第五,違背氣候人權價值】記者會,呼籲經濟部調查台灣企業進口俄國煤炭狀況,要求與協助企業逐漸停止進口,同時亦呼籲台電及有關企業,承擔盡職調查義務與企業責任,停止和使用俄煤的單位合作。
2021另類諾貝爾獎得主暨俄羅斯環境組織Ecodefense創辦人Vladimir Slivyak指出,烏克蘭戰爭已持續兩年多,造成數以萬計無辜烏克蘭人死亡,更多人被迫生活在恐懼和威脅之下。他強調,對抗俄羅斯的侵略和威權主義是全球民主國家不可回避的責任。Vladimir Slivyak表示,化石燃料是支撐俄羅斯威權政權及其外部侵略行為的重要經濟支柱之一。因此,自普丁於2022年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歐洲國家和美國迅速禁止進口俄羅斯煤礦。然而,台灣企業仍然繼續從俄羅斯購買煤礦。這些持續的購買行為實質上是在資助該獨裁者的侵略戰爭,加劇了烏克蘭人民的苦難。此外,大部分俄羅斯煤礦來自庫茲巴斯地區(Kuzbass),當地煤礦開採嚴重侵害當地居民健康權和環境權。因此持續進口俄煤更是對人權、環境、氣候的巨大傷害。Vladimir Slivyak補充,台塑集團是目前台灣主要買家之一,但昨天他出席台塑股東會建議台塑集團停止購買俄煤,台塑現場沒有回覆。
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歐洲暨俄羅斯政策與能源分析團隊負責人Isaac Levi指出,自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台灣已成為全球第五大俄羅斯煤炭進口國,購買了俄羅斯總煤炭出口量的5%。Isaac Levi表示,自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台灣購買了35億美元的俄羅斯煤,使其成為全球人均購買俄羅斯煤第二多的國家。自俄烏戰爭以來,台灣人平均購買了147美元的煤炭。
Isaac Levi補充,過去一年中,台灣企業進口的俄羅斯煤炭數量持續增長,對俄羅斯煤炭的依賴從2022年的12%增加到2024年的18%。從能源安全的角度來看,台灣有必要減少其依賴以避免價格暴漲和供應問題的威脅。任何對俄羅斯的依賴都伴隨著供應和價格容易受到該國決策影響的風險。正如在歐洲的情況中所見,當年俄羅斯削減管道天然氣供應時,歐洲家戶天然氣價格上漲了200%。
Isaac Levi說,台電原本是台灣最大的俄羅斯煤礦買家之一,而台電自2022年9月以來已經沒有採購任何俄羅斯煤,但台灣近12個月來,因民營企業採購的增加,台灣進口俄羅斯煤數量竟成長31%。私營公司的購買量抵銷了台電公司停買的決定。Isaac Levi呼籲全台企業停買俄煤,並提出具體計畫跟時程表,讓全球股東和投資人檢視。台灣政府更應該針對降低民營企業對於俄國煤礦的依賴有更積極的作為。
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在台辦事處主任葉皓勤(Marcin Jerzewski)表示,隨著歐亞與印太地區的安全與繁榮日益交織,台灣與歐洲國家的非正式但實質關係日漸強化,特別是在中東歐地區。這些合作夥伴共同關切的問題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全面入侵,此戰爭更因莫斯科和北京之間日益增多的戰略利益而強化。
葉皓勤表示,台灣亦體認到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暴行對其自身安全和前景也有所影響,因此台灣政府和人民積極支持烏克蘭。與此同時,有大量證據表明,台灣儘管承諾支持國際制裁制度,卻繼續與俄羅斯進行經濟往來。台灣企業被列為俄國工具機的主要來源之一,而俄羅斯則繼續向這個國家出口能源。立陶宛和捷克等國的政治家們指責台灣未能果斷全面地制裁違規行為。台灣與俄羅斯持續的商業往來可能會損害台灣與歐洲的關係。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法案政策主任劉李俊達表示,國際特赦組織發表的《2023年度人權報告》中指出,俄羅斯作為全球化石燃料的主要生產和出口國,其減排目標、政策和資金挹注皆「嚴重不足」,不僅對於既有的礦場未採取有效措施來減少環境影響,更計劃大幅增加煤炭和天然氣的生產和出口。劉李俊達進一步強調,減少煤礦的採購使用,是台灣落實淨零排放的必要手段,這同時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企業的責任。不管是遏制氣候危機,還是捍衛人權的角度來看,台灣都應該更高度重視俄羅斯煤礦的氣候與人權風險。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孫興瑄表示,根據Kpler數據顯示,2023年至今年四月,台灣進口俄煤共約1,105萬公噸。以卸貨港口來看,高雄地區港口卸貨量佔全台最高,至少270萬公噸,其次為麥寮港 (約252萬公噸)、再次為台北港(約178萬公噸)。而和平港則排名全台第五,卸貨量約145萬公噸。2024年截至四月為止,則由麥寮港竄升全台卸貨量第一,共約108萬公噸。麥寮港及和平港這兩個分由台塑跟台泥集團營運的專用港的俄羅斯煤礦,是由台塑集團、台泥集團所採購,而兩公司最新年報確實也揭露有向俄羅斯採購煤礦。其它卸貨港口的俄羅斯煤礦,買家仍待政府主動查察揭露。此外,根據台塑公司2022年年報及台泥公司2023年年報,上述兩家公司都與遭英美點名的俄羅斯供應商合作,如Suek、Blacksand、Kru。若持續合作,有高風險受到相關國際制裁所影響。
孫興瑄表示,俄烏戰爭僵持不下,未來民主陣營對俄制裁只會持續升高,台灣若繼續大量購賣俄羅斯的煤,不但是繼續違背捍衛人權與民主的國際責任,也無法脫離對俄羅斯煤的依賴,更讓台灣的能源安全持續暴露在極高的地緣政治與氣候風險中。經濟部作為企業主管機關,應立即採取以下作為:
一、徹查我國企業向俄羅斯採購煤的整體狀況,定期公布調查狀況及處理成果,並積極宣導與協助企業停止採購。針對已確認進口俄煤之台塑、台泥公司,積極輔導其提出具體停買期程與路徑。同時,針對台塑、台泥公司之外其他未明確揭露且資源相對缺乏的台灣廠商,提供更多協助與輔導,以降低俄煤風險。
二、徹查我國企業是否與遭歐美點名制裁之企業如SUEK、Kuzbassrazrezugol等存在商業夥伴關係,並說明調查結果。
三、依貿易法第五條會同有關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定禁止或管制購買俄羅斯煤。
另台電公司應落實盡職調查,調查購電對象購買俄煤的狀況;針對仍在購買俄煤者積極介入協調,若協調無效則應考慮終止合約。
主辦單位: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台灣跨國企業監察
媒體包(內有中英文新聞稿、說明文件(中文)、記者會照片(會後補上)):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g5PLfBpUZkkULA69UJFvw4v7qFJMfQeN?usp=sharing
主持人:許博任|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
發言人:
Vladimir Slivyak|2021另類諾貝爾獎得主暨俄羅斯環境組織Ecodefense創辦人
Isaac Levi|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歐洲暨俄羅斯政策與能源分析團隊負責人
Marcin Jerzewski 葉皓勤|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在台辦事處主任
劉李俊達|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法案政策主任
孫興瑄|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