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馬崗漁村登錄聚落建築群文資審議大會
文資審議大會開始之前,馬崗居民接受記者訪問
馬崗漁村登錄聚落建築群於7月17日下午兩點在文資審議大會審議。根據專案小組會勘結論,委員初步認定馬崗漁村具文資價值。根據公聽會呈現的文資保存評估報告,馬崗因應環境的建築顯露海岸地理營建特色;馬崗從清代日治起即為東北角航海導引地標,於海岸漁業歷史有重要地位;馬崗至今仍保存傳統沏石構造的石屋和防風浪牆。分別符合聚落建築群登錄基準:一、整體環境具地方特色;二、歷史脈絡與紋理完整且風貌協調;三、具建築或產業特色。會議中,與會居民和相關公民團體皆到場陳述意見,盼馬崗能成為新北市首個聚落建築群。
家族在馬崗定居百年的江芠萍指出,根據戶籍謄本,她們祖先渡台至少已有九代,且和吳沙一樣來自福建漳浦。她從小就會背誦與海共存的諺語,如「初三四,十八九,三貂角,卯澳口。」,意思是初三初四,十八十九,魚群會聚集在三貂灣、卯澳馬崗。當地海女採海菜,藏水等技術,都與面對太平洋息息相關。她在今年自費去濟州島觀摩海女的保存,認為馬崗人面對太平洋的生存之道也不輸給他們,希望政府能重視,列為聚落建築群,讓更多人看到祖先的面海智慧。
聚落建築群提報戶之一游伯軒表示,馬崗祖先過去為對付天然災害,建構了石堤設施的海防線。但因近年來石匠難尋,修繕不易,且造價昂貴,部分石頭建築已拆除;或者部分居民靈活搭配水泥、柏油、鐵皮等基礎材料來補強風化崩壞的結構,而這也間接突顯了建築工法佚失的問題,急需獲得外部資源的協助。他期盼,未來與在文化局的共同努力下,能一起為台灣後代子孫留下更多珍貴美好的本土文化資產,而不是淪為單純的商業消費活動與走馬看花式的觀光。
在馬崗進行口述的文史工作者林奎妙也指出,馬崗能夠帶動台灣從海洋文化的觀點重新進行東北角海域的歷史研究。石頭屋與石提防的構築方位及開窗大小,必須考量如何讓建物不大面積受風;在漁業作業上,馬崗人出海,必須熟稔三條流沆(較為混亂的水流)。漁民也得趁東北季風來臨前將船開到高雄、南方澳去進行其他漁業活動,或以磯釣、養殖、跑遠洋等方式賺取收入,因此這裡的人對海洋的認識並不僅限於東北角。她相信,馬崗居民與風浪共存的經驗,可以成為驗證大歷史資料的重要訊息。
關心馬崗的蕭文杰老師表示,馬崗石頭屋聚落不只是有形的建築,還是非物質文化財。馬崗跟韓國、日本都有海女文化,韓國在2016年成功申請成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財,日本也動用國家力量保護海女的體驗與生態觀察,這些都為地方帶來生機。台灣有文資法,也可以比照。文化資產是屬於全民,毀滅文化資產很容易,但是一旦消滅就不可復原,請市府謹慎思考。
協助馬崗申請聚落建築群的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黃馨雯指出,馬崗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色不僅影響了建築、植披和環境資源,更進一步帶動產業經濟和信仰文化,因此馬崗文資價值含括前述一切的地方價值。她更提到,上個禮拜「變更卯澳馬岡細部計畫」的說明會,可見財團打算在卯澳興建遊艇港、並配合馬崗遊樂區的開發,相關的景觀保護區、海域資源保護區將大幅度的減少。這次的聚落保存可向外傳達訊息——我們想要什麼樣子的馬崗。期待文化局可以秉持著文化局的精神與高度,將馬崗指定為聚落建築群。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必修也表示,希望政府投入資源,厚實軟實力繼續挖掘東北角的海岸歷史人文並協助修繕因應海浪的聚落建築群。第一、這有助維持當地居民、海男海女擁有的知識、技藝;第二、能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這些本領,可以對其他人產生意義;第三、奠機在軟實力生長的觀光資源,也能避免財團主導式的觀光空洞化。